在這篇文章中:
本港「執笠潮」愈演愈烈,從日本城、Living PLAZA到759阿信屋,陸續都有多家分店結業。其中,CEC國際(0759.HK)旗下阿信屋憑着「日本直送」零食起家,高峰期在全港有271家分店,但現在已縮減至160多家,兼且持續虧損,經營前景令人擔憂。某程度上,阿信屋從風光到衰落,可說是本港經濟環境變遷之一個縮影,背後折射着中產外流、電商發達、低價競爭、外遊熱潮等四大趨勢。
阿信屋之誕生本身是一個勵志故事,話說CEC國際原本經營電子線圈生產,但面對內地廠家競爭,生意持續走下坡。該集團老闆林偉駿為了安置麾下職工,於2010年嘗試轉型,在葵涌廣場開設首家「759零食屋」,不久後改名為「759阿信屋」,借鑑日劇《阿信的故事》主角之堅毅精神。
主打「產地直送」和「薄利多銷」兩大特色,阿信屋從日本直接進口各類零食,款式選擇遠勝於傳統超市,價格亦頗為實惠,再加上港人向來喜愛日本食物,故此該品牌很快大受歡迎。阿信屋迅速冒起,分店愈開愈多,在2016年高峰期達到271家,勢頭直逼傳統超市集團,CEC國際之市值一度接近30億元。
然而,林偉駿於2018年不幸病逝,終年59歲。CEC國際由追隨林偉駿多年的老臣子鄧鳳群接掌,後者出任集團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至今。與此同時,如同本港不少連鎖商店,阿信屋近年經營逐漸陷困,分店規模截至今年4月底縮減至168家。作為母公司的CEC國際業績持續「見紅」,2025年度淨虧損額達到4383萬元,按年擴大47%。
CEC國際目前市值僅約1.5億元,截至4月底手持5673萬元現金。考慮到其虧損形勢,再加上近月各區更多分店陸續結業,難免令人關注阿信屋之經營前景。有市民擔心,阿信屋倘未能扭轉乾坤,該品牌可能面臨「全線執笠」,屆時勢將對本港舖位市道及就業市場構成衝擊。
(0759.HK)
跨境電商競爭 「直送」模式失利
總的來說,阿信屋「由盛轉衰」很大程度上屬於非戰之罪,亦可說是本港經濟變遷之一個縮影,背後折射着四大趨勢。首先是「中產外流」,自2019年起有數以十萬人移民離港,當中多屬中產階層,他們亦是阿信屋日本零食之重點客群。當這批人離去後,阿信屋之目標客源銳降,生意難免大受打擊。同樣道理,這也是本港近年很多中檔食肆及商店陷困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第二個趨勢是「電商發達」,特別是跨境電商。近年從HKTVmall、YAICHI谷日百貨以至一些中小型電商平台,均從日本直接引入零食銷售,其「直送」模式與阿信屋無異,只不過由實體店變成網店。同時,鑑於網店不受分店面積限制,這些平台的零食款式選擇,比起阿信屋有過之而無不及,故能搶走後者一大截生意。
第三個趨勢是「低價競爭」,以優品360(2360.HK)、大生DS、民生Daily Manson等為代表,近年多個連鎖零食店品牌不局限於日本產品,更大膽網羅內地以至東南亞各地零食,最重要是主打一個「平」字,成功俘虜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客群。相比之下,阿信屋售賣的日本零食顯然「貴一截」,在「消費降級」大環境下,進一步陷入劣勢。
本地消費空心化 生意更難做
最後一個趨勢當然關乎「外遊熱潮」,尤其自2022年「通關」之後,港人紛紛出遊。一大部分人「返鄉下」赴東瀛,直接在當地掃貨買零食;另一部分人北上遊玩,消費和購物更加「平靚正」。在此形勢下,包括阿信屋在內的本港商戶,以至於商場和食肆,皆面對「本地消費空心化」困境,生意愈來愈難做。
早前市場盛傳京東(9618.HK)擬斥40億元入股佳寶超市,此消息一度刺激CEC國際股價反彈,事關部分投資者憧憬,擁有160多家分店的阿信屋也可能成為內地巨企收購對象。不過正如本欄此前在〈浣熊食堂 vs 七鮮小廚〉一文指出,佳寶超市主打凍肉和新鮮蔬果,最關鍵的其中一項資產是其冷鏈物流體系。相對來說,阿信屋售賣普通零食產品,其對於內地巨企的戰略價值未必很大。
講到底,阿信屋自2010年起創造的傳奇可說象徵着一個時代,那些年本港有很多喜愛日本零食的中產客群,消費者重視「物有所值」,卻非一味追求「最低價」,跨境電商也未像今日發達普及。但時代永遠都在變化,企業也需要適應環境以求生存,阿信屋與很多食肆及商戶都面臨着同類挑戰。同時,有些事物卻屬長久不變,例如《阿信的故事》所彰顯的逆境自強精神,在任何時代都適用,尤其是形勢愈艱難就愈具價值。且看CEC國際和阿信屋憑着已故創辦人林偉駿的「阿信精神」,能否再一次找到新出路。
高天佑